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勤(前排左5)会见
我公司总经理张扬(前排左4)及俄罗斯专家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天科院")成立于1974年,坐落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占地34万平米,建筑面积16万平米,是交通运输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天科院以“转型发展、综合发展和提升发展”为目标,秉承“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天科精神,加快建成国家水运工程科研创新基地、和打造国际科研机构的步伐,为“四个交通”建设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天科院下设14个科研中心及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天津天科工程监理咨询事务所、天津东方泰瑞科技有限公司三个下属企业。从事交通运输科技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等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承担海岸河口、内河港航、环境保护、水工建筑、水运工程的计量检定、水运工程仿真与信息化、勘察测绘、岩土工程、风工程等领域的科研、技术咨询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成立于1993年,隶属天科院,独立企业法人、科技型中小企业、天津市高新企业。
专业包括:勘察、设计两大类。 注册资金:1028.9万元。年产值:超过1亿元。 主要业务:水运工程勘察、设计、海洋工程勘测。
人员状况:现有职工180余名,教授级高工9人,工程师50人 ,博士 4人,硕士38人,国家注册人员25人,注册测绘师11人,国际海道师3人,交通部专家库专家 15人 。
天科院在海洋科技应用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拥有多个大型海洋科技应用实验室,有优越的研发条件。现有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先进勘察测量仪器460多台套,设备资产超过1亿元。 近五年来,完成项目1100余项。包括国家863、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专项、国家海洋局专项、中海油、中油海,以及沿海各大港口的水文测验、扫海及港口工程调查研究项目,其中多个项目荣获交通运输部、国家测绘局、天津市等省部级嘉奖,取得了优异的工作成绩。目前拥有有效专利授权59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7项,著作3部。2010年被授予天津市专利试点企业。
我公司总经理张扬(左)与全俄世界海洋地质与矿源资源研究所教授巴拉玛丘克.瓦西里(右)
签订中俄海洋智能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协议
该研究所主要对太平洋底部的地质构造进行研究,以发现矿物原料产地分布的规律;对地震和海啸进行预报;对远东海域矿物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发展前景做出经济评估;对萨哈林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进行深入的评估;地球深层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推测水域内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探索海洋水下矿物分布。另外,该所研究出的仪器使人类能观察到海洋的细微结构。
巴拉玛丘克,教授,研究员,地质学博士,俄罗斯全俄世界海洋地质与矿源资源研究所主任。俄罗斯全俄世界海洋地质与矿源资源研究所是原苏联海洋地质研究中心,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主要担负全球海洋的大陸架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矿产资源以及灾害研究。巴拉玛丘克教授是利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上述问题的专家,曾六次赴南极几十次赴北极担任考察队长、在苏联时期两次获得列宁勲章及其它大奖,俄罗斯时期多次荣获对国家有特殊贡献大奖。他善于利用地声、地磁等地球物理手段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如通过俄罗斯的北极延伸的大陆架证明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属俄罗斯所有;如何在海边寻找适合建水下核电站、核潜艇基地的地点;再如对发生在海洋中大地震及海啸预测等。
我公司总经理张扬(左)与俄罗斯科学院海洋工程与实验设计所所长苏国金.谢尔盖(右)
俄罗斯科学院海洋工程与实验设计所成立于1970年,旨在设计制造国际海洋探测及操作设备,研究开发与海洋有关的地质、物理、化学生物等高科技技术产品。总部位于莫斯科,主要合作伙伴有俄罗斯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及矿产资源勘测局等大型国有企业。
哈尔拉莫夫-阿纳多利,俄罗斯科学院海洋工程实验设计局项目主任工程师。生于1949年9月,1972年毕业月莫斯科国立矿业大学勘测技术学院。曾担任过俄罗斯联邦专家委员会重点项目副主任;俄罗斯-法国国际海洋科学与研究联合工作组成员,现任俄罗斯科学院海洋技术研究所项目主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用于水下维修的设备与装置的开发;油井与深水井的维护和维修。1996- 1997年组织工作组,进行空化清洗“科沃斯”设备水下远程操作,该装置是在新罗西斯克进行测试,然后进行大型吨位的船只清洗。所研究的一系列水下空化清洗设备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参与过多项国际间项目合作,曾在国际上公开发表过60多部论文。
托尔马乔夫-谢尔盖-尤里耶维奇,博士,副教授,国际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所副主任。生于1948年3月,1973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原苏联部队参军,获得上校军衔,直到2003年退役。2004年至2013年担任跨领域科技投资中心副总干事,现担任国际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所副主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成员。曾经在国际上发表超过60多篇科技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生物物理学的基础与应用。
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 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数学教研部与物理教授系,于1999年建成理学院。理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物理学方面有非线性物理、两相介质波等;光电子技术方面有光纤传感技术、光学传感技术、薄膜光学技术、信息光学技术、激光与红外技术及光纤通信等并负责国防光学方面研究;数学方面有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图论及计算数学、概率统计等;理学院的电磁测量研究室是以光电、电磁测量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室,已配套生产各类传感器并在一些领域达到国际水平。在光电子学领域形成了一个以年轻学者为主体人才群体。
2015年5月27日,我司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在ROV等系列产品研发及市场开拓领域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一事达成一致协议。通过利用各自优势由我司投资,建立挂靠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的“水下机器人研发中心”。该中心将由我司根据市场需求提供课题研究方向,由理学院组织科研力量对水下遥控机器人(ROV)、水上无人机及相关技术和产品样机进行研究开发,辅以进行产品的推广、应用及培训等工作。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
水声工程是指以声波作为信息载体,实现水下探测、定位、导航、识别、通信等技术的工程学科。它是集物理学、电子技术、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在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声波是海洋中能远距离传输信息的有效载体,因此水声技术作为海洋开发的技术之一,在21世纪海洋的世纪中,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水声工程学院是我国从事水声工程教学与科研的单位,是我国水声工程教学与科研中心,学院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水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有“水声工程”、“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电子信息工程(水声)”、“水声工程”2个本科专业。水声学院下设水声技术实验室和水声工程系。水声技术实验室设水声研究所和实验中心;研究所下设水声物理研究室、声纳系统研究室、信号处理研究室、换能器研究室4个研究室,有8个研究方向明确并在业内有很高知名度的科研团队;水声工程系设2个教研室、2个教学实验中心。
学院拥有结构完整,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教授是其中的代表,水声学专家杨德森教授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水声学专家李琪教授是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声学学会理事长。一大批中青年专家也已脱颖而出,专业技术职务3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副专业技术职务36人,学院教师博士化率64.8%。
学院拥有国内先进的水声工程教学与科研设施,“水声技术实验室”拥有重力式低噪声水洞和与DSP应用开放实验室。学院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四项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百项。科研经费逐年增长,2014年科研经费均超过7000万元。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的二级学院之一,机电工程学院具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先进的测试手段,其中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是国家CAD培训网络的培训基地。在“211工程”建设中,有两个学科方向得到了国家建设的支持。
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业务水平高、科研素质好、专业配套齐全、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锻炼了一批以博士为主的思想活跃、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科研骨干。他们站在学科专业的研究前沿,具有很强的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和创新能力。学科专业学氛围好,能够发挥群体优势和开展大难度高水平研究工作。近年在舰船武器、机械强度与设计、水下作业技术、特种机器人技术、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导弹与飞行器控制等军品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民用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形成了具有承担机械工程领域重大应用基础研究、新概念和新技术创新、国防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中关键技术攻关等能力。
学院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项目和省部级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主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科技部“863”项目4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7项,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9项,哈尔滨市科技攻关、创新人才等项目14项。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100余项,近三年,科研经费累计到款5300多万元,各类科研获奖13项,其中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1项、二等奖3项,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81项,授权14项。
学院共有12个实验室,总面积约5000余平方米,实验设备总金额3000余万元,其中,CIMS研究中心是省现代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加工技术实验室为部级实验室、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实验室为省级实验室。实验室配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为学生的教学实验和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实验室
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实验室以水面水下智能装备为主要研究方向,现有仪器设备1072台套,设备总值达7160万元。目前有固定人员50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现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8项,经费总额为16757万元。近年来,实验室培养了大量高水平人才,其中博士生毕业人数48人,硕士生毕业人数276人。
水声技术国防科技实验室
水声技术国防科技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3034台套,设备总值达13814万元。目前有固定人员7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1人,国防973技术3人次,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黑龙江省中青年专家2人。实验室现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2项,经费总额为22264万元。近年来,实验室培养了大量高水平人才,其中博士生毕业人数达428人,硕士生毕业人数达1265人
地址:天津滨海高新区塘沽海洋科技园海缘路199号海洋科技商务园东4-8号楼7层
邮箱:
ostar@sina.cn